[主持人黄采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感谢各位莅临今天的发布会。[黄采艺]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地球生态安全。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履行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建立了中央、地方和遗产地三级管理机构和队伍,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规划、建设、管护、监测、执法等综合管理体系,有效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目前,我国有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黄采艺]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将联合贵州省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宣传我国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情况、展示在遗产保护方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欧敏行代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周志华副司长、贵州省铜仁市人民政府曹晓忠副市长,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黄采艺]首先,请欧敏行代表介绍世界遗产保护概况。
[欧敏行]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的朋友们:很荣幸能够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席今天的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首先,我想感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保护世界遗产和保护地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并祝贺铜仁市人民政府去年梵净山成功申遗。
[欧敏行]在当今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应对众多发展问题上的巨大潜力不断凸显,因此中国设立和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鉴于文化的重要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首次将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纳入国际发展框架中。
而世界遗产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在2030年议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敏行]当今全球共有1092处世界遗产地,分布在167个国家,包括845处文化遗产,209处自然遗产和38处混合遗产。
这些拥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源自过去,构筑现在,并传承未来。它们是生命和灵感不可替代的源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为各个成员国提供指导和能力建设,确保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遗产地得到持久的保护。[欧敏行]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目前,中国拥有53处世界遗产地,位居全球第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而这两类遗产地的管理和保护都归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其相关单位统筹指导。
[欧敏行]世界遗产不仅代表了全球范围内对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认可,更代表了将遗产保护和传承至后代的坚定承诺。在当今社会,遗产保护面临着重重挑战——自然灾害、武装冲突、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旅游过度开发、贫困、国际化等等。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之一就是城镇化。
如今全球约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在中国,城镇化率在过去三十年间从不到20%上升至近60%。从经济和社会角度来讲,城镇化是发展的驱动力量,但其带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以及人口的压力给遗产保护和传统生活方式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我们需要寻找创新的、能够为发展做出贡献的遗产保护方式。[欧敏行]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搭建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国际交流是构建遗产保护传承共同责任感的重要方式。作为联合国系统内唯一一个直接负责文化和科学的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技术支持和平台搭建,致力于发挥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自2017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展开了中国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活动。通过协同文化和自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搭建多方合作伙伴关系和促进国际交流。这一行动旨在形成中国遗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并分享至全球。[欧敏行]在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引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携手,共同探索和实现世界遗产在助力可持续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巨大潜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赞赏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做出的承诺与贡献,并希望能够深化长期伙伴关系,使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受益。今天的活动是我们合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希望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谢谢大家。[黄采艺]谢谢欧敏行代表。下面请周志华副司长介绍我国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情况。[周志华]世界遗产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
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保护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理念作为人类应对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最具认同感的战略,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截至2019年5月,已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092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845项、自然遗产209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8项。[周志华]中国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3年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53项,其中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5项、文化遗产31项。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周志华]一、中国对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做出了国际贡献[周志华]丰富了世界遗产内涵。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囊括了自然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等以自然特征为基础的全部遗产类型,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的全方面。[周志华]推动了全球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
中国是33年来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自然遗产、双遗产的数量均位列世界第一,两项合计占全球同类遗产总数的6.8%。[周志华]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33年来,中国世界遗产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谋求和平发展的不懈努力和责任担当,加强了东方与西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文明间对话,增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信仰间的文化认同。[周志华]二、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体制机制[周志华]管理体制机制是世界遗产保护利用的基础和保障。
33年来,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结合自身国情,依托风景名胜区等法定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机制。[周志华]加强法制建设。国家层面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10余部。
[周志华]设立管理机构。为加强世界遗产地的统一规划管理,国务院在2018年机构职能调整中,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管理职能,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转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也相应地负责本行政辖区内世界自然遗产的组织申报和保护监督。[周志华]强化技术支撑。2014年,我国专门成立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建立了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并在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了多个研究机构,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发展战略研究、政策制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
[周志华]三、主要保护管理措施[周志华]一是严格规划管控。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目前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均具有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划,作为保护、管理、监测、评估的依据。特别是以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的世界遗产地,依托风景名胜区强有力的规划体系,为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较好地发挥了规划管控作用。
涉及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还依据相应的法定规划,开展保护、科研、利用和管理工作。[周志华]二是发挥监测作用。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我国先后于1998、2010年提交了定期监测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近年来也先后对我国部分遗产地进行了不定期的反应性监测,我国还根据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不定期提供专项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监测对我国加强和改进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志华]三是加强能力建设。
33年来,各遗产地管理机构在管理、技术、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各遗产地管理机构共有管理人员超过106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18%。
20多处遗产地建立了执法队伍,拥有执法人员1055人。遗产地普遍重视管理人员的在岗培训和业务交流,累计安排人员参加国内外有关培训1.9万余人次,增强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周志华]四是推动科学研究。据统计,各遗产地历年科研总投入约2亿元,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达到200多人,参与合作研究的国内科研院所或高校91个、国际合作机构7个,建立国内科研基地53个、国际科研基地3个。
[周志华]五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目前,我国共有12处遗产地与国外遗产地、国家公园等结成友好单位,开展务实合作。
据统计,30多年来累计派出1000余名技术人员赴国外学习交流,接待国外遗产地或国家公园人员来华交流学习420余人次,接待国际专家1800余人次。通过学习借鉴国外遗产管理的有益经验,推动我国遗传事业发展。
[周志华]我国还积极发挥遗产大国国际作用。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在中国成立,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一个基于空间技术的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在北京成立,这些中心既是中国承担遗产大国责任的重要体现,又为我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重要平台。[周志华]四、自然遗产事业对我国发展建设的贡献[周志华]30多年来,中国关于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升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在生态建设方面,有效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推动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实践了包括国家公园制度在内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显著提升了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周志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不仅有效保护了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而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科普教育宣传。
世界遗产是开展科普教育、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共建立动植物保护、环境保护、地质科普等类型的教育基地46个,其中国家级教育基地23个。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地始终坚持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改善民生,促进遗产地保护与当地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带动地方优化发展模式。世界遗产是国内外游客首选旅游目的地。
各遗产地通过开展适当的旅游展示活动,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土特产加工、手工艺制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仅2018年,各遗产地就为地方带来直接旅游收入143.75亿元。成为对外展示窗口。
世界遗产是国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窗口。数据表明,遗产地的境外游客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非遗产自然保护地,充分显示了世界遗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国家名片”。2018年,遗产地接待境外游客超过1246.2万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人数的9.7%。
[周志华]可以说,33年来,中国的自然遗产事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在自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遗产大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自然遗产,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最佳实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周志华]当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压力依然巨大、面临的威胁仍然存在,保护、利用与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还有待逐步解决。
少数地方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政治站位不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保护管理要求,重旅游轻保护的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都有赖于各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周志华]世界自然遗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以践行《世界遗产公约》为宗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理念,以保护和传承为核心,遵守“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国外国内相结合、保护利用相协调,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突出世界遗产的国际性和公益性,推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人类共同的财富世代相传、永续利用。
[周志华]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10多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申请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支持,呈现了中国精彩。”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33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有责任更好地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更好地把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推动中国从遗产大国迈向遗产强国,让世界自然遗产这块瑰宝永远绽放“中国精彩”![周志华]谢谢大家![黄采艺]谢谢周司长。
接下来,请曹晓忠副市长介绍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及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筹备工作情况。[曹晓忠]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大家上午好![曹晓忠]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建部、外交部、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专家学者和专业机构的精心指导下,在各位媒体朋友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下。2018年7月2日,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第13项世界自然遗产,也是贵州省继赤水、荔波、施秉、海龙屯之后唯一一处以独立身份申报成功的又一世界遗产,其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此,我代表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曹晓忠]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及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系列活动筹备情况汇报如下:[曹晓忠]一、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基本情况[曹晓忠]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梵山巍峨、乌江磅礴、锦江悠然,可谓山雄水丽,步步有美景,处处有奇观。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说铜仁》一文中写到:“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活该是桃源的深处”。
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红色资源,孕育了以梵净山为龙头的“两山两江四文化”旅游资源体系。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1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文物古迹21处。县县有穿城秀水,乡乡有青山绿水,村村有田园山水。在铜仁,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怡情,冬可康养。
在铜仁,山奇、水灵、石秀,处处成景,千奇百怪的溶洞、惊险壮丽的峡谷、蜿蜒浩荡的河流比比皆是。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贵州第一名山,也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曹晓忠]梵净山位于我市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地带,是中国中部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差达2000米,是乌江、沅江的分水岭。历经14亿年的沧海桑田,梵净山保留着第四纪冰期和全新世以来的重要生态过程,保存了地球同纬度唯一完整的原始森林,有着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和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珍贵的栖息地,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唯一栖息地,水青冈林在亚洲重要的保护地。这里繁衍着野生植物和动物7154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植物49种、动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动物38种,是地球“动植物基因库”。[曹晓忠]1956年10月,梵净山被国家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1978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内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梵净山被确立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管理总面积428.63平方公里(核心区278.54平方公里、缓冲区27.91平方公里、实验区122.18平方公里),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第四个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网成员;2018年7月2日,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保护范围775.14平方公里。
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核心区水质常年保持一类可直接饮用标准,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12-18万个,是“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天然氧吧”和“养生天堂”。发布的2018年中国•梵净山养生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指数为274.10点,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15%。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2019年全球最值得到访的28个旅游目的地,其中,梵净山名列第三,是中国唯一一个入选的景点。正是梵净山生物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以及其独特的自然魅力,吻合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要求,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世界的认可。[曹晓忠]二、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筹备情况[曹晓忠]我市高度重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承办工作,始终把活动承办作为宣传展示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奋力打造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展示梵净山独特的生态多样性价值、绝美的自然景观,以及“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独特魅力,全面加强遗产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大众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的一次重要机遇,全力做好活动筹备各项工作,整个活动筹备有力、有序推进。
[曹晓忠]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国家、省林业部门先后2次莅临铜仁指导落实活动筹备工作,为我们明确了工作思路、指明了工作方向。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贵州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始终坚持高位推动落实,成立了由贵州省林业局局长、铜仁市人民政府市长任双组长的活动承办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宣传报道组、食品卫生医疗组、安全保卫组、文字资料组、后勤保障接待组六个工作组,明确了每个工作组的职能职责和组成人员、抽调专人集中办公,确保每项任务有人跟踪、有人落实。
[曹晓忠]二是强化筹备调度。为推进活动承办各项工作落细落实,我们明确了市委宣传部、市林业局、梵净山管理局等3个单位牵头对接落实具体细节工作。
市政府分管副市长、联系副秘书长先后8次召开协调调度会议,安排部署活动承办各项筹备工作。目前已制定完成活动总体方案和系列活动子方案,各工作组制定了具体落地的细化工作方案,正在按活动方案逐项、逐步推进落实。[曹晓忠]三是强化后勤保障。为确保活动圆满完成,我们提前2个月预订了活动举办酒店,对活动场所设施设备进行了维修和完善,落实了活动承办经费,并从市直相关单位抽调了9名同志到组委会办公室集中办公,整个活动筹备工作正在井然有序推进。
[曹晓忠]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来重视、部署。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保护好、传承好人类珍贵的遗产。
在此,真诚邀请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多到铜仁走走、看看,到神奇美丽的梵净山洗洗肺、静静心、养养生、提提神,感悟“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独特魅力,我们在梵净山下等你![黄采艺]谢谢曹副市长。现在,请大家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请问周司长,请您谈谈我国自然遗产事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
[周志华]世界遗产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严格保护和永续传承世界遗产,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示范。30多年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升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实现了自然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周志华]有效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遗产。22项自然遗产、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中,8项位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13项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确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8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周志华]推动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的22项自然遗产、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中,包含着4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与中华文化高度融合的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为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载体。[周志华]探索实践了生态文明重要制度。
世界自然遗产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在资源有偿使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管理、生态补偿等方面,开展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周志华]先行示范了国家公园的体制和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旨在保护国家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这与世界遗产的宗旨理念、价值标准、保护目标和管理要求完全一致。[周志华]显著提升了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世界遗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社会各界对世界自然遗产事业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公众参与、支持和保护世界遗产的力度不断加大,逐步扭转了将世界遗产等同于一般旅游景区的片面认识。
[黄采艺]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关键词:开元体育app官网,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
本文来源:开元体育app官网-www.zhaokejixie.com